双线组元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7期   作者:张彩霞 李荧娇
[导读] 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编排方式,对于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张彩霞 李荧娇
        江苏省常州市西仓桥小学 213000
        摘要: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编排方式,对于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语文教师要切实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根据具体的单元内容融合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尤其是突出语文素养的梯度化培养,将单元教学、学段目标有机结合,切实通过改变教学的观念和策略,夯实语文素养形成过程,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关键词:双线组元;单元整体教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统编本语文教材彻底转变了传统的以人文主题简单编排单元的教材编写思路,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者为教学核心,对学生在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进行全方位地培养,并且在每个单元课程中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明白如何以更好的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双线组元的概念
        自2017年开始,全国中小学生都将陆续使用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在教材中,编写者以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两者作为教材编写的核心内容。选择教学文章时注重“双线组织单元、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以适合教学、文笔优美并紧跟时代发展为选文依据,教学时强调以基础为主、加强德育工作、增强小学生专业能力并提高小学生的创新力。同时贯穿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思想观念,促进小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人文主题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观念;语文素养包括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所需要的各项能力,通过各项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能力的掌握。
        二、双线组元的教学价值
        (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过去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主题的重要性,虽然使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改善学生的阅读体验,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等。然而长期单一的组织单元教学会导致教师逐渐忽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逐渐变得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思辨,使语文教学发展逐渐失衡。双线组元的教学理念不但促进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者统一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二)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单一的人文主题教学模式使得教材中语文基础知识逐渐被割裂、弱化,使得语文教学无法起到原有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不到明确,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不到调动。而双线组元的教学模式既能将人文主题在教材中留存,又能帮助建立语文知识体系,在教材中添加各个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知识点。通过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时有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方向,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更加得心应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了充足的动力,双方共同进步,从而得到更加圆满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语文教学体系螺旋上升
        双线组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重视,语文教学的层次和梯度也逐渐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得以提高。以低年段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为例,教师可以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朗读,随后转变为带着问题朗读,最后升华为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样细致化的培养,教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也能循序渐进的增强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开展双线组元的具体策略
        (一)定准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终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整合单元泡泡语、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的基础上,精心分解、安排每一篇课文承载的语文要素,在课程开始之前从宏观层面上确立教学目标,之后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起点与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前一篇课文的教学终点作为下一篇课文的教学起点,如此循环往复,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进而扩大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分别为《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以及《牛郎织女(二)》,这三篇文章均为在民间口口相传的经典故事,其人文主题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而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炼。以第一条语文要素为例,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有细致的了解,在教学时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为最终目的,对三篇课文分别设置教学目标,在第一篇中设置通过变化人称、自助表演等形式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教学任务,第二篇文章设置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教学目标,第三篇文章设置通过续编故事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三个小目标引导出最终的“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的复述故事”这一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的剖析,让教学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转变观念,发掘相同文本的特殊价值
        在常态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仍有许多老师没有把握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按照老的“套路”去教学。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的时候,依然将其当做科普说明文来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解说明对象、说明方法上,而对于“学习提问”这一阅读策略却没有体现,仅仅结合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展开教学,而不是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找找什么地方都可以提出问题,进而梳理和筛选,并教给学生提问的策略与角度。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一课时,老师们按照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开展,整体感知、识字学词、回文品读,却没有想到学生已经了解了全文的知识,又如何做到边读边推想,将“预测和推想”这个语文素养训练没有落到实处。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围绕这个女孩的可怜之处,了解她缺失的和想要的,充分体会那份同情与怜悯,却将“体会想象的奇妙”这一单元训练点置之不顾,学生并没有体会到作者借助美妙的想象去表达小女孩内心强烈的渴望,自然也体会不到与冰冷的现实相比带来的内心痛楚。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认知,并不是每篇课文依然都按照老套路去教学,将识字学词、了解内容、学习写法作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切实准确解析教材,把握学段目标和单元训练点,结合不同的人文主题文本,将语文素养的训练点紧紧抓住,围绕这个训练点开展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只有每个年段、每个单元的训练点都落到实处,我们才能实现螺旋上升的素养体系成长,将语文能力全面培养提升。


        (三)整合融通,注重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的统编版教材在不同的主题单元中,都安排了不同篇目的精读、略读课文,一般都是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练方法,而且在语文要素的学习上,还有着层次与差别。我们要把握每个单元不同篇目在教学中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准确把握才能逐步实现。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提问”这一阅读策略单元中,第一篇精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问,激发质疑精神,发现问题可以针对部分内容或者全文提出;而第二篇精读课文《蝙蝠和雷达》则是在大胆提问的基础上,思考提问的角度,可以从课题、内容、写法、启示等方面来提问;第三篇精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体会问题多样化,但要学习筛选,引导学生提出对文本理解有价值的问题。最后一篇《蝴蝶的家》则是一篇略读课文,就是将学生本单元所学习的提问策略和解答方法在阅读实践中练习提升,帮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提问这种阅读策略。
        (四)打破壁垒,形成单元课程的前后衔接。
        我们要突出单元主题中的素养教学,并不是说要单独、孤立地进行单元教学,而是要建立完整的语文素养学习体系,只有全面把握了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素养螺旋上升的具体分布,才能够准确进行年段教学,不会有滞后或者超前的不合理教学。例如,同样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文本主要内容即可,而到了四年级就有了一定的概括策略和要求,到了五六年级在概括的语言凝练程度上又有了新的要求。即使在同一年级,在不同的单元也会有策略的进行侧重训练。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能力训练上,第四单元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第七单元是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八单元则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不同的单元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就在这样的策略单元训练中多样化养成了。当然,我们还应注意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前后连接。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二单元就要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就是让学生在连续性的学习中去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不但要能够发现,更要学会理解。后面的单元虽然不再提及词语理解的语文素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运用或检验学生学习词语的能力,这样才能逐步夯实语文素养。同样的,在第三单元中要求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第四单元就有了“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让学生能够顺着合理的逻辑思维发挥想象。从感受经典篇章中的丰富想象,到自己个性化的合理想象,将阅读和习作有机地结合在一切,学生在阅读教材中例文的同时就有了写下自己奇妙想象的愿望和能力。
        (五)多层设计,精心组织学习"阅读链接"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阅读,通过各种阅读版块如“快乐读书吧”等,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甚至在某些精读课文的后面,也链接了一些片段和文章,就是为了能够进行紧密结合的阅读能力练习,让学生在课内就充分练习,切实掌握阅读策略。有的教师将课后的“阅读链接”放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甚至不进行反馈和检查,认为那是学习的“边角料”,不必太过关注。其实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小片段作为课堂学习的“亮点”。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时,文后有德国作家乌纳·雅克布的《迁徙的季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本从秋天的色彩、气味及动物表现等方面描写之后,了解另一位作家从田野风景、植物种子传播、动物成长及候鸟迁徙来表现秋天独有的风姿。在对比和联系中将秋天了解得更加丰富、透彻,并且锻炼了从不同方面概括文本的阅读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真正实现“课内得法可外用”,就要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探究“1+X”阅读体系,结合单元主题和语文素养训练点,选取与之相适应的范例文本,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对比拓展阅读,或丰富学生的人文认知,或提升学生的阅读策略,在提升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将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再次检验。教师结合课堂学习的文本内容及训练目标,设计与之相关的一两个问题或者探究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熟练运用阅读的相关策略,达到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目标。
        (六)课内外一体,加强对文本的多维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文章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同样对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的关联予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课程开始前有引导,课中有转折、课后有伏笔,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在单元教学中的体现。比如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教材收录了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四篇经典文章。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让学生收集鲁迅先生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增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通过拓展阅读,学生可以对文章产生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内的文章进行多方位的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思维模式,使学生深刻的体会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寄托的情感。当他们在课外阅读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是就会鲁迅先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成为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双线组元是新课程改革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更新,双线组元的主题单元结构,既为我们围绕人文主题选择了多样化的阅读文本,又以既定的语文素养培养体系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要切实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教材特点,灵活选择策略,夯实能力养成,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但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培养语文能力不是旦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从一节课开始,逐渐向更高处扩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着足够详细的了解,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注重单元内每篇课文的逻辑关系,随时对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行更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翠.双线组元视角下单元整体教学策略谈[J].小学教学参考,2020(16):30-31.
[2]杨峰权.双线组元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与策略——以《司马光》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05):24-27.
[3]曹翠.“双线组元”视角下统编版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2020(07):31-33.
[4]陈琳.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方式及教学价值[J].中学语文,2020(01):59-61.
[5]周华锋.跳读和精读双线组元阅读实践[J].中学语文,2019(13):47-50.
[6]顾琴.“双线组元”理念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江苏教育,2019(17):64-67.
[7]刘丽英,李妍.“双线组元”“文言回归”——例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注点[J].辽宁教育,2018(09):80-82.
[8]陆炜炜.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动物笑谈》同题异构课浅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8(07):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